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致辞
七月的呼和浩特,绿意盎然,在“AI领航·社会办医眼科智能诊疗新变革”主题年会上,中国非公医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向远道而来的领导、专家与同仁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中国非公医协·眼科专委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全国临床眼科大会,不仅是眼科领域的学术盛宴,更是推动眼健康事业迈向新高度的重要契机。眼健康作为社会办医的重点领域之一,已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2021年眼科医院社会办医占比达 95.1%,成为非公医疗服务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相聚于此,既是为共享学术成果,更是为共商行业发展大计。”郝会长特别向承办单位朝聚眼科医疗集团及各方支持者表达诚挚感谢,强调正是多方协作的力量,让这场聚焦智能诊疗变革的盛会得以顺利启幕,为非公医疗在眼科领域的创新实践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
非公医协肩负国家级使命,11年砥砺践行"党建引领、服务兴会"
“中国非公医协绝非普通学术组织,而是贯彻党中央医改部署、服务健康中国大局的国家级行业的力量。”郝会长在致辞中着重强调协会定位: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唯一全国性非公医疗行业组织,党建归中央社会工作部领导,业务受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业务主管部门指导,在机构准入、人才权益保障、医疗资源规划等关键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今年恰逢协会成立11周年,郝会长回顾道:“11年初心如磐,我们始终以‘汇聚社会力量、建设健康中国’为愿景,践行‘服务立会、自律强会、维权护会、指导促会’宗旨。”通过构建覆盖全国的91个专业分支机构、236个地方协会组织网络,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非公医疗行业组织体系,推动全国50余万家非公医疗机构(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量47%)实现规范化发展。
从 "量增" 到 "质升",非公医疗已成健康中国建设生力军
郝会长以详实数据展现非公医疗的发展活力:2023年末,全国非公立医院达2.66万家,占医院总量69.3%,13年间数量增长209.1%;2024年1月-9月,民营医院诊疗人次5.5亿,同比增长 7.3%,出院人次3450.4万,同比增长 4.9%。“从填补公立医院缺口的康复、护理服务,到满足多元化需求的眼科、口腔等消费医疗,再到与公立医院差异化发展/互补的肿瘤、心血管专科,非公医疗已形成多层次服务体系。”
他特别指出,在眼科领域,非公医疗机构凭借灵活机制成为技术转化“试验田”——从屈光手术设备革新到智能筛查技术应用,持续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但同时需正视短板:高端设备国产化率不足30%;基层筛查设备配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高达37个百分点。这些既是挑战,更是非公医疗以创新破局的方向。
以 "六驾马车" 为纲,锚定非公医疗高质量发展路径
面对医改深化与 AI 技术变革的双重机遇,郝会长详解协会 "六驾马车" 工作体系:
●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行业发展政治根基;
● 开展国家行业评价,通过社会信用与医疗质量 "双评" 机制(推进实现评价结果与医保动态管理、商保对接等7项应用联动),推动行业规范化;
● 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合作,建立全国合作基地,破解非公医疗服务支付瓶颈;
● 开拓国际医疗旅游与技术交流,借鉴日本屈光手术精度控制、美国基因治疗转化经验;
● 推进临床重点专科评审,在眼科、康复等领域培育国家级特色专科;
● 促进医协体与医联体融合,依托多学科医疗协作云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与双向转诊。
"这六大抓手,正是我们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推动眼健康事业升级的关键支撑。" 郝会长强调。
以 AI 破局三大挑战,共绘眼健康 "中国方案"
针对眼科领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人才储备三大短板,基于“六驾马车”工作体系,郝会长提出攻坚方向:
● 技术研发:借力AI推动高端设备国产化与原创成果转化,缩短1.8年的国际转化周期差距;
● 服务体系:以医协体云平台强化基层覆盖,提升医联体建设覆盖率(目前46%),向发达国家89%的分级诊疗水平看齐;
● 人才培育:构建“临床-科研-产业”生态链,弥补每百万人口眼底病专家仅1.7人的缺口(国际顶尖水平为5.2人)。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非公医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攻坚克难的创新史。如今AI浪潮来袭,正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郝会长呼吁全体同仁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将技术革新转化为普惠医疗的实践力量。
聚势同行向光明,共筑健康中国璀璨未来
“健康中国的宏大叙事中,眼健康是不可或缺的篇章;非公医疗的时代使命里,守护光明是义不容辞的担当。” 郝会长在结语中发出号召:让我们以智能技术为翼、以专业服务为基,凝聚50余万家非公医疗机构的磅礴力量,在眼健康领域奋勇争先。
最后,郝会长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寄语同仁:“愿我们带着智慧与友谊满载收获,以此次盛会为新起点,共同书写中国眼健康事业的璀璨未来!”